原标题:情报监测 “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每日快报(8月1日)【中国科讯】
“‘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每日快报”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合作推出。该项服务旨在通过提供最新科研论文线索、摘译科研论文主要内容,为我国的科研攻关和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参考。工作团队保持中立立场,无倾向性意见,所摘译内容主要用于说明科研论文本身,努力客观真实反映原文情况,起到供使用者参考的目的。工作团队摘译了某篇科研论文,并不代表工作团队认可这篇科研论文;工作团队不对科研论文中所述内容的有效性或准确性负责。由于所摘编内容都有具体的文献来源,请使用者通过文献来源线索获取具体的原始文献,并自行甄别和使用。科研动态工作团队希望进一步强调,本团队所摘译形成的文字内容不应被视为相关科研论文的全部,不应拿来作为临床医学和健康管理指导,也不应被当作既定事实在新闻媒体上报道。由于水平所限,所摘编内容不免会有疏漏,还请各位使用者谅解。
Medicalxpress网站7月27日消息,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研究在几个方面推动了COVID-19疫苗的工作:使用改良的减毒活腮腺炎病毒进行传递,表明一种更稳定的冠状病毒刺突蛋白会刺激更强的免疫反应,并表明鼻腔内用药比注射更有优势。为了在这种候选疫苗中创造出刺激免疫力的抗原,研究人员使用了SARS-CoV-2刺突蛋白的预融合版本(在病毒感染细胞之前它在病毒表面的形状)。通过将其六个氨基酸改为脯氨酸(一种不灵活的氨基酸)将刺突蛋白锁定为这种形式。比较有六个脯氨酸蛋白(6P)和有两个脯氨酸蛋白(2P)的刺突蛋白的实验表明,6P在小鼠和金色叙利亚仓鼠体内诱导的中和抗体明显多于2P版本。这些首次公布的结果显示6P抗原比2P刺突蛋白更有效,现有的mRNA和基于腺病毒的COVID-19疫苗就是用2P刺突蛋白制成的。研究人员还比较了6P刺突蛋白候选疫苗与2P版本的有效性,发现6P疫苗产生了最好的结果:接种后中和抗体的浓度更高,在几周后引入SARS-CoV-2攻击,保护肺部不受损害,肺部和鼻腔内的病毒颗粒明显减少。
基于啮齿动物实验中的这些综合发现,研究团队设想有一天将冠状病毒抗原纳入麻疹—腮腺炎—风疹(MMR)疫苗,作为米乐m6网页版在儿童中产生COVID-19免疫的一种方式。如果能够将流行性腮腺炎COVID-19疫苗纳入MMR疫苗,就可以在一次免疫计划中获得对四种病原体(麻疹、腮腺炎、风疹和SARS-CoV-2)的保护。如果婴儿和儿童能够通过MMR疫苗对COVID-19感染产生免疫力,那就不再需要额外的免疫。此外,研究人员还开发了一种快速重组系统,能够在一周内将任何抗原插入腮腺炎或麻疹病毒中。麻疹疫苗可以迅速更新,以防止出现新的SARS-CoV-2变体。研究结果还表明,来自疫苗接种或先前感染的现有腮腺炎免疫力可能减缓基于腮腺炎的COVID-19疫苗对抗体的初始刺激,但并不妨碍强烈的保护性抗体反应。这一发现表明,这种候选疫苗不仅可以用于婴儿,也可以用于有腮腺炎抗体的成年米乐m6网页版人。此外,与注射疫苗相比,这一新的鼻内疫苗可能是下一代COVID-19疫苗,因为它可以诱导强大的IgA,直接中和鼻子和呼吸道组织中的SARS-CoV-2。
7月27日,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一项研究指出,在当前COVID-19大流行期间,出现了SARS-CoV-2的几种变体,尽管已经记录了其与各种冠状病毒的刺突糖蛋白(S)的抗体交叉反应,包括地方性普通感冒冠状病毒(HCoVs),但仍不清楚这种抗体反应(通常针对保守的S2亚单位)在感染或通过疫苗接种诱导时是否有助于提供保护。通过小鼠模型,该研究发现先前的HCoV-OC43 S靶向免疫为其他亚免疫性SARS-CoV-2 S暴露的中和抗体反应打下基础,并促进S2靶向抗体反应。并且,SARS-CoV-2 S的疫苗接种在小鼠中激发了抗体,这些抗体在体外能中和多种动物和人类的α冠状病毒和β冠状病毒,并在体内对SARS-CoV-2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此外,米乐m6网页版在有SARS-CoV-2原始毒株疫苗接种史的小鼠中,进一步接种S2型疫苗比原始毒株S型疫苗加强剂诱导了更广泛的中和抗体反应,这表明它可以防止重复同源疫苗接种所引起的焦点集中。这些数据确立了S2靶向疫苗的价值,并表明S2疫苗接种可以使免疫系统更好地应对SARS-CoV-2变体中S1亚基的变化,以及未来冠状病毒导致的人畜共患病。
由于SARS-CoV-2的变体不断出现,并降低了疫苗接种或先前感染所提供的保护,因此开发针对SARS-CoV-2刺突蛋白的更保守区域的疫苗变得越来越重要。该研究表明,S2靶向可能是泛冠状病毒疫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显示来自不同冠状病毒的RBD的镶嵌、组合或多聚体纳米颗粒、SARS-CoV-2 S-铁蛋白纳米颗粒或编码嵌合S蛋白的mRNA疫苗的替代方法都对相关人类和动物冠状病毒产生了有效的广泛中和活性。然而,这种活性主要局限于β冠状病毒的Sarbecovirus亚属,并未扩展到α冠状病毒。尽管任何冠状病毒疫苗都不可能诱导出完全的终身免疫力,但该研究发现表明,抗体复合物可以被激发或定期重置,以集中在S2中更保守的区域。这可以通过使用多价疫苗来实现,该疫苗结合了两个或三个最相关的SARS-CoV-2 VOCs的全长S蛋白和SARS-CoV-2 S2,其比例可以确保对不同的S1和保守的S2表位的平衡反应。一旦建立了一定程度的S2靶向免疫记忆,就可以利用反复自然暴露于地方性HCoVs或地方性减毒SARS-CoV-2变体,来维持对当前或未来大流行致病冠状病毒的交叉反应。
Medicalxpress网站7月21日消息,格莱斯顿研究所和检测公司Curative Inc.的研究人员发现了SARS-CoV-2 omicron变体的新属性,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它比该病毒的其他变体更具传播性。该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研究人员使用病毒样颗粒(VLPs)来研究omicron变体的组装和中和能力。
随着大流行的持续,科学家们发现,正如预期的那样,SARS-CoV-2病毒已经变异为几种变体。先前的研究表明,一些变体使人们更容易感染,而且一些变体的传播性更强。其中omicron被发现具有特别强的传播性,这项新研究旨在了解其原因。
为了进一步了解omicron变体的独特传播特征,出于安全考虑,研究人员研究的是VLP而不是病毒本身。在他们的研究中,他们分析了四种引人注目的SARS-CoV-2变体的VLP模型的属性:Omicron、delta、B.1.1和B.1。所有这些都针对从感染患者身上获得的抗血清样本进行了测试。研究发现,来自病人的抗血清对omicron的效果大约是原始毒株B.1的15倍。而在仔细研究使omicron与其他毒株不同的N突变时,研究人员发现它使病毒更容易进入宿主细胞,也使它的组装率提高了4.5倍。研究人员认为,omicron的传播性更强是由于几个因素,即高效组装、细胞侵入效率及其抗体中和能力。研究人员还评估了用于治疗感染患者的四种主要类型的单克隆抗体疗法的疗效,并发现仅一种(bebtelovimab)对omicron有良好效果。
Science Daily网站7月26日消息,根据发表在Journal of Virology上的一项研究,蝙蝠细胞有特定的分子屏障来应对SARS-CoV-2的复制。这项研究是在欧洲和亚洲的蝙蝠物种(特别是Rhinolopuhs ferrumequinum、Myotis myotis、Eptesicus serotinus、Tadarida brasiliensis和Nyctalus noctula)的原代细胞上进行的。这些细胞系是通过在蝙蝠翅膀上进行的小型活检获得的。例如,在马略卡岛的Myotis myotis蝙蝠群获得的细胞系以及由参加研究的一些研究小组带来的其他细胞系。作为研究的一部分,研究团队分析了来自不同蝙蝠物种的原代细胞支持SARS-CoV-2复制的能力。结果显示,这些细胞都不允许感染,即使是那些表达可检测水平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的细胞也是如此,ACE2是一种在许多哺乳动物物种中充当病毒受体的金属肽酶。已知SARS-CoV-2的刺突蛋白与人类细胞膜受体ACE2结合,然后病毒感染细胞。在翼手目动物细胞中,ACE2的数量很少,病毒无法进入细胞,或者病毒与ACE2结合但无法感染细胞。
冠状病毒存在于全世界许多动物物种中,如蝙蝠。在这种情况下,科学文献多年来已经描述了一些翼手目动物物种对病毒感染的巨大抵抗力。在这些飞行的哺乳动物中,免疫系统处于预先警戒阶段,这种情况允许对病毒感染做出更快的反应。对于大多数哺乳动物来说,免疫系统处于持续的预警戒状态会涉及炎症问题,但蝙蝠的情况并非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它们是许多国际流行病学和免疫学研究的重点。对生物处理病毒感染的进化适应性进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其提供了可以在医学上应用的信息。正如研究结论中所指出的,这些在翼手目动物中定义的细胞模型成为研究蝙蝠和冠状病毒之间进化关系的具有科学意义的工具。从全球角度来看,这项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对抗病毒感染的机制。
这种治疗方法围绕一种叫做CTSL的酶,冠状病毒需要这种酶才能进入人体细胞。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试图消灭CTSL以阻止冠状病毒感染,但遇到了一个问题:这种酶对于人体的许多正常过程也是必不可少的。该研究团队使用了两种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他们开发了一种极具针对性的方法,确保CRISPR只针对肺部细胞。注入小鼠体内的纳米粒子有94%到达肺部。其次,他们还使用了一种基因编辑策略,仅在几天到一周内停止CTSL的产生,从而为之后身体能够继续正常运作提供了保证。这些方法加在一起,安全有效地阻止了COVID-19进入小鼠细胞,并迅速阻止了已经感染的小鼠体内的病毒复制。
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共同组成生物安全情报团队,构建了“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平台,持续对国内外“COVID-19”重要科研动态开展监测,旨在通过提供最新科研论文线索、摘译科研论文主要内容、整理国内外重要机构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的科研攻关和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立足中国科学院、米乐m6网页版面向全国,主要为自然科学、前沿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同时通过国家科技文献平台和开展共建共享为国家创新体系其他领域的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服务。
3.30个!中国科协发布2022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双一流”高校资助力度分析报告(2010——2019)返回搜狐,查看更多